6月23日中国北斗全球组网收官,比计划提前了半年,北斗三号收官之星发射成功也奠定了我们的航天基础,也值得我们骄傲,那么下面就由星座知识为大家揭晓下中国北斗为什么值得骄傲?
北斗全球组网收官
30颗组网卫星全部到位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完成今天9时43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随着该卫星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大棋局”的落子定盘,北斗三号30颗组网卫星已全部到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中国北斗为什么值得骄傲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完成。贡献“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创造“中国速度”、提供“中国精度”…拥抱全球,北斗与世界分享中国“奇迹”。中国北斗,中国骄傲!
北斗三号三大亮点
亮点1:星座星间链路技术实现联通无极限
由于我国北斗系统不能像美国GPS那样,在全球建立地面站,为了解决境外卫星的数据传输通道,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研制团队攻克了星座星间链路技术,采取星间、星地传输功能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链路互通,这就是说,虽然“看不见”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卫星,但用北斗卫星的星间链路同样能与它们取得联系。用星间链路技术实现太空兄弟间手拉手,心相通,不仅实现了相互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还能相互测距,自动“保持队形”,可以减轻地面管理维护压力。
亮点2:新技术实现卫星长寿命
“北斗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中国发展卫星导航技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为全人类提供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基础设施,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十分重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说,就像停水停电影响城市生活一样,卫星导航服务一旦中断,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卫星导航的可靠性、连续性提出了苛刻的设计要求。为了提高卫星在轨服务的可靠性,北斗三号卫星采取了多项可靠性措施,使卫星的设计寿命达到12年,达到国际导航卫星的先进水平,为北斗系统服务的连续、稳定提供了基础保证。
亮点3:新“神器”让服务“零误差”
为了提高服务的精度,北斗三号配置了新一代原子钟,通过提升原子钟指标,提升卫星性能、改善用户体验。原子钟是利用原子跃迁频率稳定的特性保证产生时间的精准性,目前国际上主要有铷原子钟、氢原子钟、铯原子钟等。我国北斗卫星采用铷原子钟,同时还配置了性能更高的新研国产氢原子钟。氢原子钟虽然质量和功耗比铷原子钟大,但稳定性和漂移率等指标更优。星载氢原子钟的在轨应用,对于实现北斗导航定位“分秒不差”,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斗全球组网在今日圆满成功,北斗之路已经走了26年,途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才达到今日的成功,那么大家知道北斗到底是什么吗?北斗导航系统有哪些绝活呢?接下来就由星座知识为大家揭晓下吧!
北斗到底是什么
通俗来说,北斗三号系统可以看作中国版的GP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属于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北斗的发展经历三代,北斗一号系统2000年年底建成,是一个试验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07年至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17年到2020年,30颗星组成的北斗三号系统建成,也就是全球导航系统,可以服务全球。
北斗导航系统有哪些绝活
北斗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且性能要求最高、最复杂的巨型航天系统。
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是两类卫星,但北斗导航卫星上却附加了通信功能。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王博介绍,北斗用户利用终端,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还可以通过短报文将自己的情况告诉他人。
在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地区,这一功能似乎鸡肋,但在大量尚未有网络覆盖的地区,如沙漠、远洋、深山、森林等,就必须要依靠卫星通信。一般卫星通信比较昂贵,北斗短报文则成本低廉,且附加在导航终端里,更为便利,在应急救援、远洋渔业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
如今,北斗三号的短报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从一次发送120个汉字提升到一次1000多汉字,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
除了短报文,北斗系统还有多种特殊应用,另一个例子是国际搜救。
北斗三号系统的6颗MEO卫星上,装有搜救载荷,可以与其他全球卫星搜救系统一起,为全球用户提供搜救服务。“举个例子,渔船在作业过程中遇到恶劣天气遇险,搜救终端在触水之后会自动把搜救信号发到卫星上,卫星会把这些信息转发到地面系统,地面系统可以快速计算出遇险者的位置,告诉附近的救援力量快速开展搜救工作。”北斗卫星系统总师林宝军此前介绍。
这项服务是按国际卫星标准,与其他国际卫星搜救系统联合开展的一项免费公益性服务,主要用于水上、陆地、空中遇险目标的定位和救援。
今年6月23日发射了最后一颗斗三号卫星,并且成功发射,这同时也奠基了我国卫星事业的国际地位,近日30颗北斗三号卫星进入长管模式,那么下面就一起跟星座知识一起来看看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吧!
30颗北斗三号卫星进入长管模式
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获悉,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1日顺利进入长期运行管理模式,至此,30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全部进入长管模式,中国北斗朝着完整服务全球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目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正在积极开展平台和星间链路在轨测试,为早日接入星间链路系统和入网提供导航服务做最后的冲刺。
据了解,在多年管理北斗导航卫星的基础上,这个中心不断完善卫星诊断知识,提前建立完备的卫星故障处置预案,同时针对卫星特点开发遥控作业自动生成软件,只需将遥控指令和遥测判据填入特定程序中,即可一键生成指令条块,让卫星管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更加科学高效。
与此同时,为实现北斗二号向北斗三号系统平稳过渡,面对有限的地球同步轨道资源,这个中心先后对多颗北斗二号卫星进行轨道控制,保证了北斗三号卫星轨道位置,同时有效保障用户服务不受影响,实现无缝衔接。
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6月30日成功定点于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作用和意义
随着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通过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北斗可以广泛应用于手机导航、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灾害预警、抢险搜救等生产生活各领域,是保障民生安全的“千里眼”。
将给生产生活带来什么
1.定位更精准
精密单点定位,是北斗的特色高精度服务。北斗可以提供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测速精度为0.2米/秒。民用用户免费获得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0.2米/秒的测速服务,付费用户能够获得更高精度和等级的服务。
2.授时更准确
授时服务是北斗的基本服务之一。通过北斗卫星进行时间校准,可以避免钟表之间的误差,让时间整齐划一。在全球范围内,北斗的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在亚太地区优于10纳秒。在金融、电力等需要精确时间校准的领域,北斗的授时功能十分重要。
3.短报文通信更完善
短报文通信是北斗的独家秘笈。在海上没有手机信号或是灾害发生通信受阻时,可以通过北斗终端发送短报文,与外界取得联系。北斗三号的短报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发送能力从一次120汉字提升到一次1200汉字,还可以发送图片等信息。目前,我国7万多只渔船和海洋执法船都配备了北斗专门的通信终端,船只遇险后可通过北斗短报文通信求救。
4.手机应用更广泛
智能手机应用是北斗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目前国内外主流芯片厂商均推出兼容北斗的通导一体化芯片。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有70%以上的手机能够提供北斗服务。去年底发布的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22纳米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导航定位芯片,功耗更低、精度更高,芯片小到几乎看不见,但却能提供非常优质的服务。
5.现代农业更高效
北斗导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小麦收割、灭茬、深松耕地、无人机植保等多个领域。农机可以通过内置定位板卡获取北斗导航系统的位置信息,设置好作业路径后,即便驾驶室内没有农机手,车辆依然可以笔直前行,精准作业。北斗服务的无人驾驶农机不仅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还能让部分作业过程纳入监管平台。
6.灾害预警更及时
通过北斗系统的短报文与位置报告功能,可以实现灾害预警速报、救灾指挥调度、快速应急通信等,提高灾害应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比如林业管理部门可利用北斗应用进行林业资源清查、林地管理与巡查,开展林区面积测算、木材量估算、巡林员巡林、森林防火、测定地区界线等应用,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7.智慧交通更安全
卫星定位技术的优势在于覆盖面广,但在室内或是有建筑物遮挡的地方,定位精度会有一定偏差。但北斗+5G技术可以实现导航通信一体化,无论在室外和室内都能无缝高精度定位,很快就能找到车位或方向。北斗+5G能够提供一种基于精准时空的智能可信导航服务,再加上人工智能,在未来基于5G技术构建的智慧城市里,交通出行会更加安全、和谐。
8.国际合作更广泛
同为国际电信联盟的会员,中国北斗与美国GPS、欧洲伽利略和俄罗斯格洛纳斯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兼容合作的关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为全球民众提供优质服务。迈入全球服务新时代,能够提供全球时空服务的北斗“朋友圈”持续扩大。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得到成功应用。
一个国家的富强体现在它的方方面面,一个方面的脚步没跟上就会落后很多,而近日我国的北斗三号收官之星成功定点,也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不断的强大,那么下面就跟星座知识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吧!
北斗三号收官之星成功定点
经过近8天的飞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已于今天(6月30日)下午14时15分成功定点于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目前,卫星天线已经展开,有效载荷已经开通,卫星在轨工作正常。至此,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圆满完成北斗“收官之星”早期轨道段测控任务,所有30颗北斗三号卫星也已经全部转入长期管理模式。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于6月23日发射升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就对这颗卫星开启了24小时实时监视模式。他们按照飞控计划,组织渭南、三亚、佳木斯等多个测控站点对卫星进行了跟踪测量以及轨道测定和计算;同时,他们制定了完善的变轨策略,先后对卫星实施了多次远地点变轨和定点捕获,最终将卫星精准送达目标点位。
目前,这颗北斗三号卫星已进入在轨长期管理任务模式,西安中心建立了一星一责任人一备岗制度,切实做到每颗卫星每时每刻都有人管。
北斗收官之星意味着什么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航天强国,有一整套严密复杂的指标体系,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就是沿着这套指标体系不断跃升,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然而,对于社会大众而言,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航天强国,还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角度,那就是看其在主要航天领域的表现。通过考察世界主要航天强国,特别是美国,我们不难发现,航天强国有“三大标配”:自主、稳定可靠的全球导航系统,自主建设和运行的空间站系统,成熟的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能力。
据此,我们观察中国航天,可以自豪地说,北斗三号收官之星成功飞天标志着中国积26年之功、数代人努力自主打造的北斗导航系统终于彻底完成了全球星座建设任务;为国际大家庭奉献了世界一流的航天基础设施,标志着中国经过一个多甲子的奋发图强,不仅成长为举世瞩目的航天大国,而且大踏步向全面建成航天强国挺进。
我国航天事业近年来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今年来不断的传来捷报,但在今日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失利了,那么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发射失败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星座知识来看看原因吧!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失利原因
10日12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快舟十一号火箭是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的“新成员”。火箭采用车载移动发射方式,起飞质量78吨,箭体直径2.2米,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0吨。
其实在产品定型之前,每一发飞行器的试飞都是带着任务的,验证新材料、新技术的可行性。即使是同一型号,飞行器之间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也有着不同的飞行目标,向更快更远的方向探索。
这是新型号运载火箭的首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水平仍然是落后的,更不可以故步自封,需要突破!
自主研发的道路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了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失败并不可耻,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勇于承认失败也是一种大国自信的提现!望科研人员调整心态,认真归零,总结教训,继续努力!中国航天加油!
研制进度
2016年9月22日,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地面试车获得圆满成功。这款发动机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装药量45吨、推力达180吨,是目前中国最大尺寸、最大装药、最大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这次成功试车为“快舟十一号”首飞及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发和商业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7年2月16日,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九部研发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二级发动机进行了地面点火试验,发动机工作正常,试车后结构完整,性能实测值与预示值一致,试车取得圆满成功。
本文标题:北斗全球组网收官 中国北斗为什么值得骄傲_北斗导航系统有哪些绝活 北斗到底是什么